2010年5月8日

Tears For Fears




我們常常說三部曲Trilogy,Bowie有他跟Eno的Trilogy,Talking Heads有跟Eno的Trilogy,Depeche Mode有他們的Berlin Trilogy,再數下去,就沒完沒了。
而Tears for Fears也有他們八十年代的三部曲,誠然我真的只聽過他們頭三張唱片,其後的,無論是Roland自己的獨腳戲,還是後來Curt再回去,我真的再提不起興趣。
他們的音樂,在進入九十年代後,好像再跟不上時代,但也談不上根源,商業嗎?又不是,總之就是幾頭不到岸。
還好,他們首三張唱片,太精彩。
不然,我根本不會去看他們的音樂會。
他們首張唱片「The Hurting」,在當年對我影響很深,那個純白的封面中,一個小孩抱著臉側坐著,是那麼的震撼。
Tears For Fears名字是來自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Janov的著作The Primal Scream(Primal Scream樂隊名字也是來自於這本書),而整張唱片都是盛著小孩或少年,面對著於長大的惶恐,與成人世界的可怕。
當年以電子音樂為主的他們,冷冷的音樂,不安的氣氛,伴著我過了不少黑夜。
可惜當晚沒有唱我最愛的"Change"。



接著的「Songs From the Big Chair」,他們把電子減低了,真樂器與吉他的增加,美國氣息濃了,做就了他們在美國的成功,"Shout"、"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"更拿下了美國排行的冠軍。





美國對於這兩個從英國來的音樂人影響很大,跟著「The Seeds of Love」,更是全盤美國化,他們朝向Soul前進,而整張唱片,更花了一百萬美金來灌錄,八十年代真是好,可以花大錢來錄音。




接著,他們進入了團員出走,音樂走下坡的階段。
今天在台下看著他們,我絕對是抱著懷舊的心態。
不過,台上的他們表現卻不算很好,再一次證明他們是一隊在錄音室很優秀的樂隊,不過,在台上就缺點盡露。
技術不算好,其他客席樂手,又不是很怎麼樣,連電腦普及的今天,他們也沒有好好利用,真的有點失望。
除了,中間重唱了Michael Jackson的Billie Jean有點驚喜外,整晚乏善可陳。
場中遇上很多舊友,互相問候後,就再各奔東西。
下次再碰上,就只有在這些八十年代的音樂會上。
而當我要再準備回到這個音樂圈子,再從來之時,今天到底還有多少個像我的人,仍在這圈子生存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